English

赋含混予明晰的有益尝试

2000-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迎雪 我有话说

如果说,在一般的应用性文章中,“含混”是一种明显的缺陷的话,那么对文学作品而言,它在一定条件下反倒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含混,或曰朦胧、含蓄、蕴藉、多义性、变异性以及某种程度上还有“不确定性”,都能给读者的艺术鉴赏留下许多“未定点”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平常所说的“意在言外”、“以少总多”、“一石数鸟”、“味之无穷”、“余音绕梁”等等,都是因文学的某些语言、或某种意境、或某些形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含混”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与此相应,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使用的一些术语,也往往具有含混、多变、多义、宽泛等等特点。从我国古代文论的“意”、“神”、“趣”、“境”、“比兴”、“风骨”、“气韵”等等名词到近来从西方引进的“荒诞”、“幽默”、“反讽”、“张力”以至于“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莫不带有点闪烁不定、叫人难以言传的意味。“含混”对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话语来说,也不能说就是一个缺点,但这终究同现代要求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尽量“科学化”的趋向有矛盾;而且这也害苦了文艺学的青年学子们,他们在层出不穷而又众说纷纭的术语面前,不可能没有一种难以把握又无所适从的感觉。

现在有一本书对弥补这一缺憾作了有益的尝试,它试图对古今中外各种纷繁复杂宽泛多义的文学术语作出较周详、较精确的描述和界定。这就是最近出版的由陈慧和黄宏煦两位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这部辞典突出特点之一,是针对一些文学术语特有的模糊多变和宽泛多义的现象,注意从“纵”(历史演变过程)和“横”(不同地域、不同流派或个人的不同说法)两个方面作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化含混为明晰。像对“涵义”一词的解释就有独到之处。在一般词典中,“涵义”一般只解释为言词所包含的意义。但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这样去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在这本文学术语专科辞典中,则明确指出“涵义”又称“内包”“内涵”,它与“本义”或“外延”相对,作为文学术语其意义与传统的逻辑学或修辞学所理解的有所不同,它是指一种由文学作品的词语所引起的感觉上和情绪上的反应,包括感情色彩、暗示义、联想义、象征义等等。不仅如此,《辞典》还介绍了“涵义”一词的理解上共性与种种变异,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通过这样系统、扼要、翔实的阐释,“涵义”一词的文学意义就相当清晰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来了。

这本《辞典》用纵横相结合的描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文学术语多义性、含混性问题,好似抽茧剥丝般地理顺了枝杈,突出了主干,还术语清爽的面目,对阅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也避免发生种种望文生义的现象。又如,对我国古典文论中“风骨”这样一个常见却又相当抽象的术语,也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甚至跨学科的介绍诠释。《辞典》把“风骨”分解为四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层为本义,原指人的风神骨相,用以品评人物以赞其富有神采;第二层则为古代文论中的引申义,指对诗文风格的欣赏,并概略介绍了“风”、“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审美特征;第三层则进一步阐述在古代文论中“风骨”一语的发展轨迹,介绍了从南朝刘勰到唐人陈子昂,再到后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等等,各家各派对“风骨”的论述,使其看来深奥的内涵历史地、完整地呈现了出来;第四层则探讨“风骨”在书画等其它艺术门类中的含义,以显示它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它作为各类艺术通用术语的共同审美特征。至此,“风骨”一词对于读者已不是平面干枯的符号,而是立体的、发展的、含义丰富却又层次分明的一个十分有用的文学概念。类似这样中肯明晰的释义在《辞典》中在所多见,从古已有之的“道”、“意”、“性”、“韵昧”等等到舶来洋货“纯诗”、“熵”、“悖论”、“本体论”和“结构主义”等等,莫不如此。读者有心,不妨随手翻阅一试。

《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是一部力求做到词目完备、释义明白、资料翔实、文字简约的工具书。它包罗中外古今6700余条各类文学名词术语,做到了“中外古今并蓄,源流支派兼容”。在释义上它力求体现专科辞典科学性、资料性和知识性的要求,并如前所述,对一部分复杂、艰深、多变甚至玄奥的文学术语,力求抓住要点,系统完整地赋含混以明晰,深入浅出地加以阐明,保证了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该书特别注意收取中外文学理论和批评中的新术语,新名词,如“误读”、“软化”、“先结构”、“向后站”、“叙事语态”、“叙事语气”以至“权力话语”、“两性共体”、“阅读即‘阉割’”等新近出现的新术语,对它们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诠释,大多还举例为证。这本辞典确实不失为一本有助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以至文学研究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在文学研究领域内驰骋的切实有用的新型专科辞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